摘要:海南黎族妇女的纹身,具有神秘的文化色彩和民族特色,尤其是面对它即将消失的现实,促使我产生了十分紧迫的留存意识并一次次付诸于行动。2001年,中国摄影出版社出版了我的第一部摄影作品集《黎民百姓》。作品以纪实的手法记录了海南黎族人的人文历史、民族风情和他们的日常生活。其中,黎族民俗特色之一——妇女的纹身,受到了许多民族学和社会学专家学者的关注,他们十分希望我把故事讲述下去,更希望我能用图片的方式将这些即将消失的文化产物留存下来。
海南黎族妇女的纹身,具有神秘的文化色彩和民族特色,尤其是面对它即将消失的现实,促使我产生了十分紧迫的留存意识并一次次付诸于行动。
2001年,中国摄影出版社出版了我的第一部摄影作品集《黎民百姓》。作品以纪实的手法记录了海南黎族人的人文历史、民族风情和他们的日常生活。其中,黎族民俗特色之一——妇女的纹身,受到了许多民族学和社会学专家学者的关注,他们十分希望我把故事讲述下去,更希望我能用图片的方式将这些即将消失的文化产物留存下来。
于是,我从2007年开始,再次深入到曾经去过的黎村山寨寻访当年被采访拍摄过的老妇人。然而,岁月对于老人毕竟是残酷的,那些曾经被我拍摄过的老人,大多都已驾鹤西去。而那些她们身上的连自己也说不清楚的美丽印记,也随之消逝……眼前的一切都物是人非。
据不完全统计,目前海南岛上少数民族聚居地纹身的黎族妇女仅剩不足3000人,她们大多是六七十岁的老人。而纹身传统工艺也像汉族人的裹脚一样早已退出历史舞台。不可否认,再过若干年,那些有着海南“敦煌壁画”之称的黎族妇女纹身图,也必将随着老人们生命的离逝而永远消失。
作为一名深爱着这块土地的摄影家,我深感时间的紧迫和责任的重大。我有义务去抢救和留存这些民族文化遗产。从2007年起,我利用节假日,一次次深入到昌江黎族自治县王下乡的洪水、南方、洞材、大炎、田鸡;东方市的白查、俄查、广坝;乐东县的四方、新村,白沙县南开乡的什付、牙义、力保、福报等近三十个黎族聚居的村屯山寨,走访、拍摄那些纹身的黎族妇女。
据资料介绍:纹身,黎语叫“打登”,亦叫“模欧”。海南汉语叫“绣面”或“书面”。西文则叫“打都”,是黎家人的一种传统习俗。黎族人民为追念黎母繁衍黎人的伟绩,并告诫后人:女子绣面、纹身是祖先定下的规矩,女人如不绣面、纹身,死后祖先不相认。绣面、纹身多于十二岁左右起纹,黎族人称为“开面”。这些纹身伴随着她们的一生
尽管在很多人看来,皮肤上刺文身是一件痛苦的事情,但是刺方言文身在黎族传统中却是神圣而纯洁的。
仪式需要选择秋天中的一个吉日才能举行。村中的主文婆在女孩的娘家主持仪式。在女孩的房间中,主文婆用鸡毛或灯心草蘸着干香草加炭灰沤制成的蓝黑色文水,在女孩的脸、颈、身体和四肢上描画出代表本支黎族图案符号的文图。之后,主文婆用竹刺或藤梗叶做的文针按所画文图一针一针地文刺……等文水渗入女孩的皮肤中,刺上的文身就会终生保留下来。
文身刺好后,主纹婆还会用龙眼树叶煮成的水为女孩擦洗身体,以防感染。
关于黎女纹身的记载和传说各有不同,据说黎族先人越人是崇拜蛙、蛇图腾的,所以他们就喜欢在自己的衣服与身上绣上与蛇虫一样的图案。清代后有"黎女以绣面为饰"之说,并且黎女绣面也体现出品肩负贵的等级关系,绣面是有身份妇女的一种装饰,奴婢是不准绣面的。为区分氏系,黎族各方言区中绣面的图文会有所不同
我在拍摄过程中,感觉她们身上那些图案不仅神秘而且动人,每一个针孔每一个线条,都掩藏着一个个久远的传说故事。这次的跋山涉水寻访,我用镜头为海南黎族人的生活记录下有个性和代表性的纹脸,只是希望人们能借此认识和了解黎族人的文化图腾和精神殿堂,同时更希望能以这种方式留存这笔珍贵的文化遗产。